精彩推荐

手工管理的痛苦

发表时间:2010/9/8

    现在企业一谈起ERP就害怕就皱眉,但是却无法避免地还是在不断地找ERP供应商,让自己的企业上ERP,提升自己企业的管理水平,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,加速库存的周转率,不管有再多的美妙动听的语言,对于他们来说大概主要是因为手工管理实在是太痛苦了,急于想改善手工管理的问题。而ERP尽管让他们再害怕,这方面还是比较有效的。手工管理究竟让他们怎么痛苦了,且看下面柳中冈老师是如何总结的:

     手工管理的痛苦1:交易处理繁杂

     在手工作业下,职能间沟通的惟一正式书面工具是“表单与报表”,其重要性可想而知。许多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设计交易的单据,以及报表的格式,再辅以协商与会议等口头的沟通,来推动工作。大量的单据之间,需要由人工来转抄、计算、汇总……,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,更无法避免人为的疏失与时间的拖延。20多年前,我在工厂内就碰到许多表单设计上的问题。以领料单为例,管理库房和车间的单位都希望“一单多料”,即在一张领料单上可以填写许多项料品,而会计单位却极力要求要“一单一料”或至少要做到“一单一类”,即一张领料单上不可填不同类别的料品,否则,会造成会计单位转抄材料明细账的麻烦,或先做汇总表的额外工作。此外,一个表单需要几联呢?似乎每个单位都有需要?而会计单位总是坚持他们要第一联,否则怕后面的数据因复写而看不清楚。他们主张,会计单位的数据要求正确,但难道其他的单位不要求吗?

    繁琐的表单,不仅耗费大量人力,更无法避免人为的流失与时间的拖延。

营业额增加了,工作量就产生了按比例的增加,甚至因为进一步专业化而产生许多新的单位,设计出更多的表单和报表,使整个交易处理工作变得更加繁琐,也增加了不少间接费用的支出。然而,数据却似乎愈来愈不准确了,也愈来愈不可相信了,许多单位都在自己做统计,因为别人提出来的数据看来都怪怪的、错误的,不可信!美国波士顿大学依据调查的结果提出“隐藏性工厂”(the Hidden Factory)的观念:每一家工厂实际上均包括了两个部分,一个在真正地制造产品,另一个则在处理各项“交易”。后者并不直接从事销售或生产的活动,但却耗费了相当多的人力与物力,因此,这个被称作“隐藏性”的工厂就成为管理者希望改革或削减的首要对象。

      手工管理的痛苦2:决策不对

      在手工作业下,各项决策全是由人来做的。由人来作决策好不好呢?这要看决策的性质而定。   决策的三大类型

简单说,决策有三种类型;定型化、启发式、臆测式。

举例来说,若A=2,B=3,问C=A+B=?这个决定只有一个最正确的答案:5,而被称为定型化(programmed)的决策。若决策内容改为“问C=A+B+X=?”,则我们就只能回答“若X=5,则C=10;若X=100,则C=105……”,换言之我们只能做模拟,视X的状况而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,这是启发式(heuristic)的决策类型。

多用“定型化决策”可以减少决策中的痛苦

    臆测式的决策是在回答C=A+B+X+Y+?+?的问题,换句话说,C的决策因素太多而不能都掌握,只能凭当事人的经验或感觉来猜测可能的答案了。

企业内部里,定型化的决策愈多愈好,还是愈少愈好?若有正确的逻辑可以依循,当然是愈多愈好,因为定型化的决策有惟一正确的答案,它可以减少决策者的痛苦,更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与及时性。 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定型化决策的优点。

    做先生的一定要理解太太们的习性,她们在买了件衣服后总是会回家问你两个问题:

      (1) 你说好不好看?

      (2) 你猜多少钱?

    表面上,这是个启发式的问题,但我们可以经过研究而把它定型化: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“好看!”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“把心里猜的价钱乘以2”。

决策的逻辑是:(1)你太太一定觉得好看,她都买回来了呀!说不好看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,她不穿了再去买一件,不是更亏?更何况,又不是要你穿的!(2)你回答的价格要是比她买的低,会有许多负作用……你自己想吧!

因而,作为一个聪明的决策者,你要做出认真看、用心想的态度,然后依上述的逻辑做回答,只要不透出假来,保证每次都过关,大家高兴!

    手工管理的痛苦2:决策不对(2)

    计算供应需求的困难

    采购需求的计算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决策,因为它的成本比重很大,而密切影响着企业的利润。然而,它是哪一种决策的类型呢?

逻辑告诉我们,计算采购的“净需求量”是个定型化的决策,但在手工作业下却极难做好,而总是会超量采购,它不但增加了不必要的资金占用与积压,更极易在市场需求变动下造成废料的损失,侵蚀了企业的利润。

   【举例】如果客户要买某个产品甲100个,这称为毛需求,若库房里有存货20个,则真正要另做供应动作的是80个,称为净需求。把20个库存量由毛需求量中“扣除”的动作被称为“净算(Netting)”。

假设产品甲是由原料a与b(用量都是2)经过加工过程而做成半成品A,然后,再加上一个零件B而组合成为甲的。

    手工作业下的净算逻辑是:甲需要80个,故a与b各需要160个。这个决策正确吗?在完全没有半成品库存的状况下是对的,否则就错了!

例如,如果半成品A的库存有50个,现在甲的净需求量是80个,因而真正还需要生产的A是80–50=30个,那么需要采购的原料a与b各应是60个,而不是原先计算的160个。

     因而,a与b将会各多买160–60=100个,刚好是半成品A的用料量。

你也许会认为:采购做净算时把半成品的库存量也拿来扣减,不就正确了?但试想,一般工厂里半成品库存量有多少种类?太多了,而且数据又不准确,采购会去一一加以扣减吗?不会!一来是作业太繁琐,时间上来不及;再者,采购往往宁愿多买一些,才不会有人埋怨。多买了没人理会,万一少买了可立即有人跳出来骂人。这一现象是手工管理下的“死结”!

    半成品库存往往是生产车间因效率考虑的批量化(lot sizing)而产生的,这是工业管理下的思维病毒,也是现代管理极力要消除的非附加价值浪费(NVAW,Non-Value Added Waste)。  共用料品的影响

    如果A是共用料品,即另有一些产品乙、丙等也会用到A,则上述“多买”的错误就更难避免了。因为就算采购意识到了在净算需求量时应该要扣除半成品库存,也无从做起。在由成品甲、乙、丙等净需求量往下做A的净算时,只能将A的库存量扣减一次,否则就错了,少算了,会造成出货的不足。何时扣呢?在甲的需求量中扣除还是乙的?这都不是手工作业能做的。

    共用料品多吗?在现代工程应用“最大共性原则”的“群组技术”下,愈来愈多!

也因此,手工作业下采购净算的错误也将愈来愈大而不可忍受!

    手工管理的痛苦2:决策不对(3)

    无法忍受的管理死结

    原材料成本占制造总成本的比率很高!一般多在50%以上,而80%以上的也很多。如果采购时就多买了,岂不造成了极大的浪费?

以往,产品的变化速度十分缓慢,这次原料多买了,下次还可以用,只是多积压了资金,管理者还感觉不到隐含在采购量净算过程中的这个逻辑性的错误,如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了,或用料经常会改变,再加上竞争加大迫使毛利下降,这样的错误就愈来愈不可忍受了。

    半成品制造需求量的净算,也是一样的道理,手工作业下很容易造成“多生产”的浪费!

    我们把手工作业下这个“计算供应需求”的错误称为“管理死结”,是强调了它无法靠手工方式来寻求解决的本质。

决策就错了,再努力也没有用!

    手工管理的痛苦3:反应迟缓

    我们已经说明了经营上“量、质、价、速”的需求,其中速度的要求更是愈来愈高。作为消费者,我们自己就能体会消费者愈来愈没有耐性的趋势,快餐生意的红火是一个明证(虽然它不见得好吃?),而科技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产品的汰旧换新,而更全面要求了管理的提速!

    另一方面,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象,使得各地经济的互动关系都加深、加速,竞争厂商愈来愈多,使得营业预测也愈来愈不准确!一般经营品牌的企业,其销售计划的准确率在40%到60%之间,想要达到80%以上是很困难的。这时管理要怎么做?唯有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做快速的调整,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活动上的全面加速:重规划的速度要快及准确,交易处理的速度也要够快。

然而,手工作业下却因为上述“交易处理繁杂”和“决策错误”的痛苦,根本就快不起来,怎么做都无解!

 

·下篇:管理信息化 拒绝空中楼阁
·返回:上一页

网站建设中南科技